進階參考

對國語應有的認識 國語的聲調 變調 輕聲 一字多音問題

漢語從中古(南北朝∼唐宋, 5-13世紀)至近古(元明, 13-17世紀),由於濁聲母清化之故,聲母大大簡化;韻母亦因入聲韻全部消失,而只剩中古的1/3。

e.g. 「東」、「冬」、「鍾」在中古為三韻,至近古合為一韻。

現在我們所用的國音,僅 1428 個音,若不考慮聲調,則僅有 411 個音綴,不僅同音字相當多,再加上學者們在審訂字音時,需將古代韻書的反切音讀轉換為今音,同時還參酌各地方言音讀,所以 1924 年國語統一籌備會決定採北平音系為國音基礎時,在《國音字典》增修的討論過程中,就「酌古準今」收錄了許多的「又讀」,形成後來在部頒《國音常用字彙》、《國語辭典》、《國音字典》、《重編國語辭典》中,均有相當多的一字多音現象。

有些一字多音現象屬於「歧音異義」的破音字。例如:

「乾」濕 → ㄍㄢ    「乾」坤 → ㄑㄧㄢˊ
「轉」彎 → ㄓㄨㄢˇ  「轉」圈圈、團團「轉」→ ㄓㄨㄢˋ

有些一字多音現象屬於「同形同義」的又讀字。例如早年的字典有:「伐」ㄈㄚ 又音 ㄈㄚˊ、「微」ㄨㄟˊ 又音ㄨㄟ、「波」ㄅㄛ 又音ㄆㄛ等等。如今檢討起來,這其中有相當多的「又讀」不但沒有必要,而且對學習者造成相當的困擾。因此,教育部的國語推行委員會自 1987 年開始,即召集學者專家定期開會檢討,希望排除不必要的一字多音現象。後來終於在 1999年頒布《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》,將原有的 4253 個多音字省併刪減後,只剩 957 個多音字。

令人頭疼的「一字多音」
令人頭疼的「一字多音」

在此說明一下教育部《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》與《國語辭典簡編本》在音讀標注上的差異。例如「蛻變」一詞,《國語辭典簡編本》標ㄊㄨㄟˋ ㄅㄧㄢˋ;而《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》則是ㄕㄨㄟˋ ㄅㄧㄢˋ。

《國語辭典簡編本》之所以稱為「簡編」,顧名思義,是為中、小學生及外國人設計的,主要是收錄現代白話文中的常見詞語,音讀是根據《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》的審訂結果,所以「蛻」字只取ㄊㄨㄟˋ一讀。

《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》收錄詞條較豐,記錄中古至現代各類詞語,兼採傳統音讀,所以其標示音讀未必依照《一字多音審訂表》的審訂結果。

另外,大陸方面為了排除不必要的一字多音現象,也曾召集學者研訂《普通話異讀詞審音》。例如,「企」字在民國初年的老字典中有ㄑㄧˋ跟ㄑㄧˇ兩個音,後來兩岸辭書分別取了不同的音,於是造成如今在大陸的字典中標三聲,而台灣的字典標四聲的差異。現今的兩岸異讀字詞,有不少都是因為早年字典中「又讀」太多,後來修訂時,兩岸學者取了不同的音,於是形成了如今的局面。

《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》自 1999 年公布以來,已經十幾年未有任可更動。經過學者專家們的研討修訂,目前教育部已著手頒行新版的《一字多音審訂表》。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這個頁面 下載 2012-12-12 公布的新版審訂表初稿,在 2013-06-11 之前為公告期間,接受各界意見。估計最後的結果應該跟這個初稿不會有太多差異。因為是 pdf 格式,所以可以用搜尋(Ctrl + F)快速找到你想查的字。像味「噌」、牛「仔」、馬「偕」等字,在新版審訂表的初稿中都從俗了。


對國語應有的認識 國語的聲調 變調 輕聲 一字多音問題

返回首頁 返回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