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要聲明

本站針對在大眾傳播媒體上發聲的錯誤音值(phonetic value)提出針砭,難免有月旦人物之嫌,但我們是對事而不對人。盼望被批評的人,「見善則遷,有過則改」;而提出評論的人,也應時時刻刻記得畢沅在《續資治通鑑》中所說的:「若指瑕掩善,則朝無可用之人;苟隨器指任,則世無可棄之士。」

站在語言學的角度來看,音值或許不該有所謂對錯的問題,因為將語言視為一種社會現象,作為客觀的研究對象時,的確應有這樣的認知。但本站所著眼的,是「媒體」的社會責任,而不是單純的語言學探討。當一個人的播音,在大眾媒體上與群眾接觸時,無可避免的,一定會影響一般大眾的語音認知,特別是專業播音人員、記者等,傳統上一直被認為是整個社會語言使用的典範,這在任何國家都一樣。據說,當年美國的 John Samuel Kenyon 和 Thomas Albert Knott 二位學者,主要就是以 Chicago 地區的電台播音為準,發展出我們所熟知的 K. K. 音標的。

20 世紀初,國民政府的教育部(早年稱大學院)先後以「讀音統一會」、「國語統一籌備會」、「國語推行委員會」等專責機構,負責全國官方語言讀音統一的具體工作。其中,吳稚暉(敬恆)先生一直是主要的核心人物。吳稚暉 24 歲時,以第一名考進江蘇南菁書院。他後來告訴胡適,這一生中,他始終沒忘記進南菁第一天,見到恩師掛在牆上的八個字:

實事求是 莫作調人

事實上,當我們要求大眾媒體不要用錯誤的音值來污染我們的語文環境時,我們也是在要求大家以負責任的態度來從事媒體工作。如果今天,全國民眾以公民投票來決定,將我們的國語改成閩南語、客家話、英語,或者另定一個「台灣國語」的標準,都沒關係,只要定下了合理的規範,大家來遵守,就會形成標準。但重點是,媒體工作者絕不能無視於標準的存在!

我們期盼在媒體上發聲的人,別忘了自己的社會責任。媒體上的播音,不僅是孩童學語的對象,成人也不免受其影響。一個學校老師,教一輩子的書,影響的學生可能只有幾千人;但大眾媒體卻可以在幾秒鐘內影響千萬人!

西班牙20世紀最重要的智識領袖之一 Jose Ortega Y Gasset 說:「標準就是文化所依據的原則;……若缺乏我們的同伴能憑依的標準,就沒有文化;……若無法接受確定的、終極的,以及任何爭論皆可參考的智識立場,就沒有文化。」(蔡英文譯) 在大眾傳播媒體上發聲的人,如果沒有這樣的覺悟和使命感,那就是社會的災難。

PS. 本站對於字音的查證,主要依據教育部《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》
   部分多音字的字音取捨,則參酌1999年教育部所公布的《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》。


返回首頁 返回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