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述 vs.會話場面
讀稿,可不是只靠一張嘴;
犀利的理解力和細膩的分辨力,至關重要!可惜啟明只能提供「病讀防治」、「電腦錄音」等課程,錄製有聲書所需的種種才智,往往還是得靠志工本身的各方面素養,才能做到盡善盡美。在此,小「牲」向諸位錄音志工致上最誠摯的敬意!
我們在訓練課程中曾提過,遇到文中出現「會話場景」時,可以依文境所示,補足對話中的笑聲(笑意)、哭聲(哭意)等,讓對話更鮮活、生動。因為作者行文,多半不會寫出「呵呵呵」、「嗚嗚嗚」之類的字眼,但我們可以細心體察文意,補足字面之未盡、未善處,重現鮮明的對話場面。
但請注意:引號內的文字表示「引述」某人的言談或撰述,不見得都呈現某個「會話場景」;千萬不要一見到「引號」就開始裝別的聲音,胡亂添字加詞的。>_<|||
解析:
會話場面
原文
〈國民拾荒須知〉註2:
老導演豐滿的臉龐上堆滿了慈祥的笑容說:「以前我拍『寒流』是罵共產黨的;沒想到現在他們還請我去指導他們的製片廠!」讀作
老導演豐滿的臉龐上堆滿了慈祥的笑容說:「呵呵呵.... 以前我拍『寒流』是罵共產黨的;欸~沒想到現在他們還請我去指導他們的製片廠呢!」
O
作者顯然是想呈現他親聆老導演講敘自身經驗時的場面,因此描寫了老導演的臉、以及滿臉笑容的說話模樣。這是個場景的描寫,因此引號內的話語不妨用老人家的聲音來說,也可以適度補足笑聲、笑意、歎詞、助詞等,讓語氣更鮮明。
非會話場面
原文
〈史惟亮與許常惠〉一文:
(1) 史惟亮在文中大聲疾呼:「我只想問一句話,我們需不需要有自己的音樂?」(2) 當時三十出頭的許常惠寫道:「我們憑那一點能證明自己是『中國』音樂家?憑你是中國籍?憑你是黃面孔的中國人麼?怪不得在中國社會裡,我們一直被稱為『西』樂家!」
(3)「史惟亮先生從遙遠的維也納投來一石,使我內心起了波浪。我想了許久,想了許多,就把思考經過赤裸裸地寫下來了。」這番懇切、真誠的話語,出自許常惠之筆......
(4) 前文建會主委陳郁秀曾經說,每當許老師喝到開始唱台灣民謠「六月田水」,然後再唱法國香頌時,那「就是他的酒意與醉意之最佳刻度指標,也是他真性情的表露與生命情調的揮灑」。讀作
(1) 史惟亮在文中大聲疾呼:「我只想問一句話,我們需不需要有自己的音樂呢?」 (2) 當時三十出頭的許常惠寫道:「我們憑那一點能證明自己是『中國』音樂家呢?憑你是中國籍嗎?......」
X
(1)、(2)、(3)都是引述史、許二位教授發表在報紙上的文章,(4)引用陳郁秀的評述,作者沒說他是聽陳女士親口說的,依常理判斷,應出自報刊所載。這四例都不是「會話場景」的描寫。此時,引號的作用,更側重於表示負責:引述內容完全是原文照刊,一個字都沒有擅自更動!因此,在這四例中,引號裡的話語不需變聲,更不宜任意添刪字詞。讀稿時,帶上些許與文字相稱的語氣(例如(1)、(2)帶點質問的語氣),是無妨的。但若自作聰明 添字改詞,則是極為荒謬的!
返回 Layman's Playgrou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