停連 vs.標點


讀稿,不能只靠嘴;優秀的理解力,至關重要!

播音時,文章理路的呈現,有賴於合理的「斷句」、「停連」處理。有時候,字音都清清楚楚地唸對了,但斷句、停連做得不對,文意也會受到扭曲,致人誤解(或者,至少是不利聽解,使人疑惑)。

我們在訓練課程中,曾用「落停」、「揚停」建立基本的停連概念。但許多朋友似乎都沒注意講義上「停、斷之處未必與標點相符」這個重要提示。

雖然標點經常是合理的停斷之處;但停連的處理,實際上應依文意來判斷,不是所有標點處都應停頓的。許多朋友在讀稿時,往往被標點符號拐帶而不自覺。::>_<::

標點符號(尤其是頓號)前後的詞語,有時是既需要加以區別,又有所聯繫的。播音時硬把它們切斷,就無法準確傳達它們在意涵上、語法上的繫屬關係,形成聽者理解上的困境,甚至將文意扭曲造成誤解。

 實例:

下列例文中的頓號()都該停頓嗎?

原文

(1) 他的閩南語、日語、法文都很好

(2) 聯合報以上、中、下三篇的方式刊載史惟亮寄自奧地利的專文〈維也納的音樂節〉。

(3) 除了那些對人文、藝術、哲思特別有興趣的「文藝青年」,能不怕同儕嘲諷他們是「附庸風雅」,鼓起勇氣主動接觸、學習之外,一般人到底要如何提升人文素養呢?

(4) 新的管理規範,將適用於財政部、經濟部、交通部所屬的16個公營事業單位。

(5) 秦京輸油管經過河北省、天津市、北京市所屬的13個縣市,穿越河流、鐵路和公路100多處,全長355公里。

上列五例中,除了(1)以外,見頓號就停頓都是不妥的。

(2)的「上、中、下」三字之間,其實不需切斷,將「上、中」二字字音拖長一些,即可傳達三字之間的聯繫而同時也兼顧了區分。P.S. 現在一般用〈〉標示文章篇名;《》標示書名

(3)的「接觸、學習」二詞之間完全可以不必停頓。「人文、藝術、哲思」三詞之間亦不宜完全切斷,因為它們與前後文在語法上有密不可分的關聯,斷開了就使得語意破碎零亂,只宜揚停,不宜落停。請參考小「牲」示範,約 4'55" 處:

(4)、(5)二例的頓號,也都是不宜將前後詞語的聯繫切斷的。一旦切斷了,16個公營事業單位就可能被誤解為全隸屬於交通部,13個縣市也可能被誤解為全屬北京市轄下。因此,善用「揚停」技巧,才能準確傳達詞語間彼此有別,而又相繫屬的微妙關聯。

  

返回  Layman's Playgrou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