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錄音志工同仁的幾許真心話
    —— 2018有聲書職人賞評審後記

2018-11-20 by Marvin


  2018有聲書職人賞參賽的17個檔案,大多數都十分優秀。八成以上的參賽作品,在「音值」(phonetic value),也就是咬字發音的正確性方面,都完勝時下那些濫竽充數「病讀」入肓的配音員、記者、主播、主持人!那些在我們媒體上發聲的,若是都能達到我們錄音志工的這種水準,我也不必堅持拒看、拒聽台灣的電視、廣播等有聲媒體了。

  曾經不止一次聽到我們的錄音志工發表類似這樣的提議:「……我們就這樣埋頭錄書,也不知道怎麼樣能錄得更好。是不是可以請老師來開個聲音表情的課,讓我們有所提升?」老實說,每次聽到這樣的話,我心裡都在想:你確定你所需要的,是「聲音表情」課嗎?配音圈的聲音表情老師,真的能幫助你嗎?



   你確定你所需要的,是「聲音表情」課嗎?


  其實我們大部分的志工所需要改進的,主要是 articulation 方面的問題。很抱歉,實在找不出合適的中文詞彙,只能借用英文的 articulation 了。具體來說,主要是字和字之間(音節和音節之間)的停/連,和時值的分配。一個句子當中,哪些字彼此之間必須緊密相連?哪些詞語之間應適度斷開?哪些字音可以適度拖長一些?一段文章中,哪些語句之間應該斷開,並作足停頓?哪些語句之間應該接緊一些?這就是 articulation 的問題。或許音樂上所談的 articulation 更為細緻,參考一下音樂家在這方面所講究的一些細節,能讓大家有更清楚的認識:https://youtu.be/sFBz_VDpTVY。著名小提家彭廣林教授在他所主持的廣播節目中,也常提到 articulation 的問題,各位不妨注意一下。


  Articulation 的處理,落實到技術層面,主要就是「停/連」的運用,以及音長的調配。所謂「落停」、「揚停」這些術語,只不過是為了便於討論、教學而做的技術解析;事實上,任何人只要熟稔一種語言,能正常說話,在對文章充分理解之後,都可以做好。我們的錄音志工當中,不乏語文造詣精深的雋秀之士,只要稍加用心,自然不成問題。


  一旦 articulation 處置得宜,錄出來的作品就能讓聽者易於理解,就算演技不精的「素人」也能錄出一定水準的東西。我們志工在有聲書中出現的不當停連問題,多半是因為一次錄一大段文章,對於文句內容不夠熟悉,導致念稿時沒有做好適度的停連。這樣的狀況其實只要在錄之前,先順稿,多練習幾遍,一旦 NG 了,能不怕麻煩重錄、修正,都能排除。



   請配音圈的能人開課,真的有助益嗎?


  首先有幾個 philosophy 的問題:圖書館的有聲書,真的應當錄得很有劇情、表情很生動、很有戲劇感嗎?視障聽友會不會根本就不希望錄音者刻意加入太多聲音表情?他們所期待聽到的,會不會是比較忠於原作文字、不作過多詮釋的東西?「有聲書」的本質是什麼?它和「廣播劇」的性質有何異同?


  以上的問題姑且先放在一旁,有人會說:人家就是想學變聲技能,錄出戲劇感十足的東西嘛!那麼,配音圈的高手,應該能教會我一些技巧吧!


  十幾年前,我也曾懷著滿心期待,去上知名配音員OO瑜的課。但上了課才發現:授課內容槽點滿滿,乏善可陳,真的沒什麼幫助。當然,OO瑜的配音功力是無庸置疑的,他的作品可說有口皆碑。但真的不要期待他上課能講出什麼有營養的東西!他的功夫,也不是幾堂課能傳授給你的。


  在今天這個沮善養奸、優敗劣勝的逆淘汰社會,台灣的大眾媒體既已充分體現「破窗效應」,咬字發音再爛都能上主播台了,配音圈當然也一樣,阿貓阿狗都在配音了!甚至阿貓阿狗都在教聲音表演了。


  配音圈當然還是有值得敬重的老一輩資深配音員,他們之中有許多是老師父嚴打、嚴教出來的,在配音方面的功力自是不在話下。但要從他們身上學到東西,必須長時間共事,在實作中一點一滴汲取菁華;不要妄想在一、兩堂課中學到什麼。他們習慣的教學方式是帶學徒,而且是具有一定資質的可造之材。



   求學問道是好事,但不要借聽於聾、學飛於蛙!



  去年才聽一位我非常敬重的資深配音員談起:現在配音圈很多年輕一輩的,明明自己肚子裡沒料,只會個一招半式,就開課招學員,完全就是把課程當作可以輕鬆騙錢的生意在做。


  這個我懂!你只要打開電視、廣播,聽到一堆音質不怎樣,而咬字發音又錯誤百出的人在配音,心裡就會想:連他都可以了,我為什麼不行呢?! 於是,看到什麼歪哥起挫的配音班在招生,即便學費貴一點也會果斷報名參加,反正以後可以賺回來!以前配音人才訓練班招生是要先考試的,而且久久才開一期;現在則是來者不拒,一期接一期,反正錢很好騙!


  是的,現在不但阿貓阿狗都在配音了,而且阿貓阿狗都在教配音了!這種把教學當生意的所謂「老師」往往具備某些特質,很容易辨認。為了行文方便,以下就將這樣的「老師」稱作○○君。



   ○○君的特徵1:妄斷、專斷


  真正對學生有益的良師,是眼界開闊、實事求是的。識見夠廣,才能免於以偏概全;實事求是,才能引導學生探求真理。亞理斯多德說:It is the mark of an educated mind to be able to entertain a thought without accepting it. 這說明了受過良好教育的心智(educated mind),會聽取不同的見解,經過一番思辨、檢驗之後,才審慎地做出判斷。


  而○○君則是恰恰相反,他往往才聽到你的話頭,就自行「腦補」出你想表達的全部內容,並且迫不及待地打斷你發言,開始「反駁」你,自以為完全明白你想說的意思,並幼稚地以為阻止了你的發言,在音量上壓制了你,就表示他比較有理。一旦你指出了○○君的任何錯誤,他會立即用更大的音量蓋過你,仿佛只要任何指正的聲音被淹沒了,就表示他沒有錯。


  對我們有益的良師,因為眼界開闊,識見更為全面,所以面對論爭,往往不會驟下判斷。反之,○○君則屬於 "Jump into conclusions too easily." 的典型,偏狹的識見限縮了他對事理各個面相完整觀照的能力,使他容易以偏概全、妄下論斷。專斷的人比任何人都容易犯錯,當某某君犯了錯,他比較在意的不是真理,而是他脆弱、可悲的虛榮心,所以通常是狡辯、矯飾、死不認錯。



   ○○君的特徵2:虛榮心>求真心


  ○○君在面對指正時,總是文過飾非,能偷換概念、轉移焦點混過去,就混過去。一個虛榮心大過求真心的人,會是好老師嗎?


  我輔導過的一個學生曾告訴我:他們學校的英文老師在教歌曲 "Edelweiss" 的時候,將 edelweiss 這個字的發音教錯了。這位學生因為之前跟我學過這首歌,所以知道這是個德文字,其中的 "w" 應該唸 "v" 的音。當他在課堂上舉手告訴老師正確的唸法時,老師卻未加查證就立刻反駁:「亂講! "w" 就是唸 "w" 的音才對!」


  配音界真正的高人,不需要什麼唬人的頭銜,因為作品說明了一切。胖妞(姜瑰瑾)就是最典型的例子,初見面的自我介紹通常是:「什麼都不會,只會配音。」像沈光平、胖妞都是這樣低調、謙遜的前輩,不自我吹噓,尊重新人;但你若有幸和他們一起工作,就能察覺到他們不凡的配音功力非常人所能企及。配音界有幾個人能達到胖妞那樣的變聲能力?要達到一半都很難啊!


  反之,○○君則時時不忘提醒你:他接了很多case,錄了很多東西,客戶很肯定他,他對某某東西非常了解。不過,聽○○君說話,就能聽到各式「病讀」不斷出現,例如ㄥ韻一律唸成ㄣ韻、ㄦ唸成ㄜ、ㄓㄔㄕ捲半舌等等系統性的發音問題,都以可預測的模式準確地出現在各自對應的字音上。


  做配音工作的人,不自我要求,放任自己的各式「病讀」戕害閱聽人,然後還說他會要求學生咬字發音正確,你不覺得很可笑嗎?不論是漠視傳播倫理,或是語音認知混淆、崩壞,還要出來配音甚至教學,都是極不道德的行為。



   ○○君的特徵3:看不見自己的槽點


  「客戶」真是個好用的東西!○○君一方面不斷強調他接的案子很多,客戶都很肯定他;另一方面,卻說自己的各式「病讀」都是為了配合客戶的要求,因為客戶不允許他用標準的發音錄製作品,所以他一直很努力在「學台灣人講話」。


  前後對照一下,槽點再明顯不過了!一方面靠「客戶」來吹捧自己,一方面又教「客戶」背鍋,說得好像客戶逼良為娼,要求你必須發音謬誤一樣。


  這樣的 BS 能騙誰呢?即便沒接過配音通告的人,應該也能聽得出來,像是康殿宏、鍾有道、王超盟、王介安、陳民峰等配音員的作品中,你能抓出幾個「病讀」?難道那些「客戶」面對某些特定的配音員,就不敢作任何「要求」了嗎?


  我們退一萬步,就當○○君說的 BS 是真的好了,試問:①如果任由客戶要求,用惡質的咬字發音錄製劣作上市,你好意思說你很專業? ②到底是閱聽人學有聲媒體說話?還是有聲媒體學大眾說話?在傳播倫理上,難道不是影響力大的一方應該負更大的責任嗎?



   播音、配音工作與個人資質的關係


  以務實的角度來說,一個人在播音、配音方面能做到什麼程度,在相當程度上,是受限於個人先天/後天的資質秉賦的。「資質」不全是先天的,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後天形成的,例如一個人的音域、說話習慣、咬字所帶的口水聲、唇齒雜音,以及某些遺傳基因造成的發音特性,其中大部分都是相當不容易改變的。


  或許有些人可以排除萬難,通過苦練,克服某些資質上的限制。Demosthenes 的故事就是個極端的例子,傳說他幼時口吃,為了克服口吃,他將小石子放進嘴裡對著鏡子練習說話;為了增強自己的聲量,在海邊對著浪濤演說,又在奔跑和氣息呼盡時反覆誦讀詩文,最後終於成為古希臘最偉大的雄辯家。古人的傳奇故事,大家姑妄聽之就好了,就和「欲練神功,引刀自宮」一樣,要對自己的發音器官下重手狠練之前,請先諮詢相關專科醫師哈~


  ○○君的教學理念是「一切都可以練」、「只要肯練,沒有什麼資質的問題」。這一點,著實教人佩服啊!我們志工當中,有人顳下顎骨關節老是發出聲響,影響錄音品質,還有人咬字的口水聲特別大,為此苦惱不已,不知○○君是不是能為大家指引明路,看看要怎麼練,才能解決這些問題呢?還有些人音域太窄,高音上不去,低音下不來,因此播音的表現力也就受到一定的限制,○○君是否能拿出個有效的練法,讓人人都能擴展音域呢?我要求不多,能練成張靚穎那樣的音域寬度就夠用啦!


  不過,個人認為最需要下工夫苦練的,還是○○君的音值(phonetic value)問題吧!若是肯練,相信有朝一日,○○君也能掃除各式「病讀」,在咬字發音的正確性方面,達到和我們大部分錄音志工一樣優秀的水準。



   Articulation的處理方式,有標準答案嗎?


  英國作曲家 Vaughan Williams 的 The Lark Ascending 應該算是我今生最鍾愛的曲子了。從早年的卡式音樂帶,到後來的CD,再到近年來 YouTube 上能找到的諸多演奏版本,前前後後買過、聽過的,少說也有十餘個版本。從早年 Jean Pougnet 演奏(1950年代灌錄)的骨董級錄音版本,到近年德國天才新秀 Julia Fischer 的演奏,我都聽過。全曲的時長,依不同的演奏,從13分鐘到16分鐘都有。


  明明是同一首曲子,樂譜上的註記都一樣,但細聽之下,拿同一個樂句相對比,可以發現不同的音樂家往往選擇不同的詮釋方式,也就是每個小提琴家的 articulation 都不盡相同。試問,誰的演奏才是唯一真理?有標準答案嗎?就算你去冥府問作者 Vaughan Williams 本人,他也不可能給出標準答案,頂多說說個人偏好罷了。


  錄書也是一樣。同樣的文字,不同的人,會選擇不同的播音方式。有人側重在整體的流暢性,有人更著重每一個字音的清晰可辨,也有人努力在寫死的文本中摻入些許個人特色。每個人對文本的理解,多少都存在一些差異,強調的重點也不盡相同。當我們要對不同的作品進行評比時,固然免不了要評判優劣;但作為一個評審,若不能秉持開放性的心態,在不同取向的作品中鑑察出其優缺點,就失去了評審應具備的相對客觀性和公正性。


  如前所述,○○君囿於偏狹的識見,往往流於專斷。在評鑑有聲作品時,這樣的專斷,就容易作出「楚王不識荊山玉」的評判,埋沒了值得鼓勵的佳作。只要讀稿取向和○○君預想的不一樣,他就會指瑕掩善,無限上綱地將它說成「完全聽不懂他在說什麼」、「完全沒有在對我說話的感覺!」

  話說,當評審的,提不出什麼像樣的評分標準,拿「要有在對我說話的感覺」當作評比的「準則」,請恕我寡見少聞,還真沒見過這麼 兩光 奇葩、這麼摸不著邊的評比標準,簡直無力吐槽啊!



   路人甲、路人乙都適合當評審嗎?


  在有聲書的競賽中,志工同仁們所錄製的書籍性質各異,有些書是有劇情的,有些書純粹是引介資訊、闡述事理。如果隨便找路人甲、路人乙來評比,兒童故事書、劇情曲折的小說自然是最吸引人的。為了客觀、公正地選拔優秀作品,擔任評審工作的人,理應將文本內容所造成的影響排除在外,純粹就錄製者的播音、錄製能力加以評分。


  如果○○君要說:「不管!既然這是一個比賽,參加者想贏,就應該挑選能吸引人的素材!」然後憑藉著最簡單的直觀感覺對作品加以軒輊。試問,要這樣評比的話,幹嘛找評審委員?直接拉兩個路人來聽就行啦!


  大專辯論比賽的評審,多半是由演講、辯論的社團老師,以及高年級的優秀辯士擔任。因為只有當評審的經驗、思辨能力、識見達到一定水平以上,才能作公允的評判。若是隨便找個小學生去當大專盃辯論賽的評審,恐怕結果就是嗓門大、會搶話、阻斷對手發言的一方獲勝,辯士的理據、思路都無用武之地了。



   無意月旦人物,只為見證奇葩


  本文所提的○○君,確實有其原型。但宏旨不在月旦人物,只因某君太過奇葩,令人想起孔子所云「亡而為有,虛而為盈」的典型,不得不記述一番,留下個見證,以供諸君參考,避免今後發生借聽於聾、學飛於蛙的謬事。


  一般人常以為「專業」必然很厲害,吃這行飯的人必定比素人有更高的判斷力。其實配音圈裡很瞎的事,說起來真是滿滿一籮筐。在錄音室裡,經常能看到製作單位、業主、錄音師、配音員等各路人馬,對於聲音的情緒表現處處苛求,修正、修正、再修正,糾結不已;但是對於字音錯誤,卻充耳不聞,完全不作任何要求。所以一部馬思聰的記錄片,「馬思聰」三字出現數十遍,旁白只唸對了一、兩遍,其餘的都唸成「馬失充」,從錄製到播出,似乎無人察覺,就這樣一路錯到底。


  對於有客觀標準可以參照的字音問題,他們是非不辨、有錯不改;對於沒有客觀標準、純屬見仁見智的聲音表情,卻吹毛求疵到喪心病狂的境地,彷彿一定要求出個終極圓滿答案似的。


  記得雷光夏的(旁白)聲音最早出現在電台廣告裡的那些年,總是聽不清楚他說什麼。其實他的聲音本來就低沉厚實,不需要再刻意壓低了。但總是有些很瞎的人,為了想營造出某種「質感」,要求他刻意壓低嗓音,用他們想像中最「溫暖」的低音讀稿。結果就是我們經常會聽到在先後播出的幾則廣告當中,唯獨雷光夏的那一則聽不清楚在講什麼,也不知在賣什麼(除非你一聽到雷光夏的聲音,就立刻將音量轉大)。不知過了多少年,或許有製播單位發覺了,雷光夏才得以他本來的聲音示人。



   指引明路 vs 指引冥路


  我們志工當中,各人條件不一。未必每個人都適合高聲朗誦,有人或許只適合輕聲細語。如果所謂的「老師」硬是要求你要放開嗓門播音,那究竟是條「明路」還是「冥路」?只有你自己能找到答案。如果對自己的聲音做過多方嘗試的話,應該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,不必盡信他人的意見。


  日本聲優兼歌手手嶌葵為影視作品灌錄的《さよならの夏》《明日への手紙》,那種氣若游絲的唱法備受好評。我們應該慶幸,當時製作人沒有把他的聲音當作越智志帆(Superfly)那樣用,否則我們就聽不到那種妙不可言的銷魂美聲了。當然,越智志帆很贊,是不可多得的一流唱將!但不是每個人的音色、生理條件、歌唱技巧都適合那樣的風格。


  過去在學校裡,教廣電實務課程的老師曾說過,其實金鐘獎真的沒有什麼。金鐘的大多數獎項根本就是大家輪流拿的,只不過老三台時代,輪流的候選名單較少,後來變成一長串。(這位老師自己也得過獎,絕不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。)畢業之後,偶爾留意了一下入圍和得獎名單,漸漸理解:吾師誠不我欺啊!


  希望錄音志工們也不必太在意得獎與否。雖然我們不像金鐘那樣黑,但要在優秀的作品中分出軒輊,實在很難。個人認為80%以上的參賽作品都是非常值得肯定的,尤其在音值方面,都比坊間的有聲作品強太多了。我不是說大家都已盡善盡美,可以不必再虛心求進步了。只不過,求進步的關鍵,未必是什麼聲音表情課程,尤其不必迷信什麼達人、職人自信滿滿的「教導」。(迷之聲:"Ignorance more frequently begets confidence than does knowledge."  by Charles Darwin



返回  Layman's Playgrou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