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ast Updated: 2023-05-09 by Marvin
蝦米?書上明明寫的是「啊」字,可以唸成「哪」、「呀」、「哇」嗎?不是在忽悠我吧?
真的可以!!!雖然我們的漢語一般不太會像英語那樣,將前後音節連在一起。例如中文母語人士通常不會將「仁愛」說成「仁耐」,或是將「犯案」說成「犯難」(因為中文一個音節就能構成一個「字」,並藉以傳達某一特定意涵,所以正常的中文聲語表達,會儘量保持個別音節的獨立性,避免前後音節連綴。)。但作為語助詞的「啊」字,由於不是 meaning carrier,即便與前一音節連綴合音,也不易造成誤解。所以助詞「啊」字可謂是中文裡隨韻衍聲的超級大戶!
最顯著的例子包括了:
助詞「啊」字前如果碰到 或 結尾的字,「啊」就可以變讀成
助詞「啊」字前如果碰到 或 結尾的字,「啊」就可以變讀成
助詞「啊」字前如果碰到 或 或 結尾的字,「啊」就可以變讀成
助詞「啊」字前如果碰到 或 或 結尾的字,「啊」就可以變讀成
以上列出的,是助詞「啊」字連音變化的最顯著用例。大多數熟悉國音標準的人,很容易從前字韻尾的收口方式,得出以上的連音結果。例如 與 同樣都是收口在 音的,所以緊跟在後面的「啊」字很容易接上,變成 的音。
更詳盡的資料,請參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音教材編輯委員會所編纂的《國音學》第九章第二節(台北,正中書局,2005年2月六版)下圖為頁276:
上圖中 ㄫ、ㄭ 那兩個奇怪的符號是「老國音」時代就有的注音字母。ㄫ 代表 ㄤ 與 ㄥ 韻尾的鼻音(類似英文 "ng" 的作用)。ㄭ 則可視為 ㄓ、ㄔ、ㄕ、ㄖ、ㄗ、ㄘ、ㄙ 等聲母自帶的「空韻母」。
1. ㄤ=ㄚ+ㄫ ㄥ=ㄜ+ㄫ
聲隨韻母 ㄤ 與 ㄥ 所帶的鼻音韻尾,在老國音時代有個專用的注音字母 ㄫ 來代表。其發音的成阻部位是舌後與軟顎。助詞「啊」字前面如果遇到 ㄤ 或 ㄥ 結尾的字,就可以將「啊」字與前字結尾的鼻音連綴讀成「 」。下圖為《國音學》頁278~279:
2. 資 → ㄗㄭ → 省略空韻母記作 ㄗ
「資、疵、私、支、痴、師、日」這些字的注音,分別記作「ㄗ、ㄘ、ㄙ、ㄓ、ㄔ、ㄕ、ㄖˋ」,這是我們一般庶民對國語注音符號的認知。但嚴格說來,ㄗ、ㄘ、ㄙ、ㄓ、ㄔ、ㄕ、ㄖ都只是聲母(輔音),輔音若是不和元音搭配,不可能發出清晰易辨的聲音。所以這其中事實上存在著一個元音,只是我們一般的注音標記法將它省略了。那個被省略不標的「空韻」,在國音學上用 ㄭ 來標記(注1)。所以,像「資、疵、私、支、痴、師、日」等字音當中的元音,在國音領域的探討,就記作 ㄭ。下圖為《國音學》頁279:
我們來整理一下,助詞「啊」字前面有可能碰上的尾音,總共都有哪些?不就是將注音符號表上的全部韻母,外加可以使用「空韻母」的那些聲母嗎?依序列出如下:
ㄚㄛㄜㄝㄞㄟㄠㄡㄢㄣㄤㄥㄦㄧㄨㄩㄓㄔㄕㄖㄗㄘㄙ ← 共23個
接著,我們再將這23種尾音依實際的「韻尾」(收口方式)歸類,就能與《國音學》教科書第九章第二節中所列的助詞「啊」字各種連音變化全部對上了。依韻尾分類:
ㄤ ㄥ ← 以 ㄫ 收口
ㄢ ㄣ ← 以 ㄋ 收口
ㄓ ㄔ ㄕ ㄖ ㄗ ㄘ ㄙ ← 以 ㄭ 收口
ㄦ ← 捲舌 收口
ㄠ ㄡ ㄨ ← 以 ㄨ 收口
ㄞ ㄟ ㄧ ← 以 ㄧ 收口
ㄚ ㄛ ㄜ ㄝ ㄩ ← 收口方式各不相同
依據《國音學》書中所揭示的助詞「啊」字變音原則,彙整如下:
接在ㄤ、ㄥ之後的「啊」→ 轉化為
接在ㄢ、ㄣ之後的「啊」→ 轉化為
接在ㄓ、ㄔ、ㄕ、ㄖ、ㄗ、ㄘ、ㄙ之後的「啊」→ 轉化為
接在ㄦ之後的「啊」→ 轉化為
接在ㄠ、ㄡ、ㄨ之後的「啊」→ 轉化為
接在ㄞ、ㄟ、ㄧ、ㄚ、ㄛ、ㄜ、ㄝ、ㄩ之後的「啊」→ 可轉化為(注2)
下圖為《國音學》頁280:
下圖為《國音學》頁282:
下圖為《國音學》頁283:
【注1】
嚴格說來,ㄭ所代表的有「舌尖前元音」和「舌尖後元音」兩種,分別作為舌尖前音ㄗ、ㄘ、ㄙ及舌尖後音ㄓ、ㄔ、ㄕ、ㄖ所搭配的「空韻」。詳情請參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音教材編輯委員會所編纂的《國音學》頁170~172(台北,正中書局,2005年2月六版)
【注2】
依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音教材編輯委員會所編纂的《國音學》(台北,正中書局,2005年2月六版)第九章第二節所述,接在 ㄞ、ㄟ、ㄧ、ㄝ、ㄩ 之後的「啊」→ 都轉化為 ;而接在 ㄚ、ㄛ、ㄜ 之後的「啊」→ 是否轉化為 則是可依個人偏好決定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