拜託別再「我汗你」了!


  「和」字作連接詞用時,您怎麼讀?


例1 讀音 語音

ㄏㄜˊ(hé)

沒問題

ㄏㄢˋ(hàn)

不能算你錯,但是… (此處省略五千字)



例2 讀音 語音

八千里路雲

ㄏㄜˊ(hé)

沒問題

ㄏㄢˋ(hàn)

這麼讀很不對勁吧?!



  「和」字作連接詞,當作「與、跟、同、及」的意思時,在現代的白話文中的讀音是ㄏㄜˊ(hé)。不過,現在台灣的字典中都收錄了ㄏㄢˋ(hàn)作為其語音,既然字典收了,我就不好說它錯;但ㄏㄢˋ這個音實際上來自於訛傳的北平土音,是不該被納入國音的。所以從今天起,「我和你」請不要再讀成「我汗你」了!


  這個繆誤起源於早年在國語推廣運動中,有些老師誤以為推廣「國語」就是要推廣「道地的北平話」,於是在國小課本和《國語日報》中,都把作為連接詞用的「和」字謬誤地標成ㄏㄢˋ這個問題,前台大中文系董同龢教授在〈國語與北平話〉一文中有清楚的解析,這篇專文目前收錄在正中書局《國音學》p.7 第一章第一節末(臺灣師範大學國音教材編輯委員會編纂),大家可以去書店翻閱一下。


  語言學大師趙元任更指出,其實多數北平人說話時,根本就不會用「和」字作連接詞,通常說「我跟你」而不說「我和你」。(趙元任《語言問題》第八講p.120,臺灣商務印書館)


  問題來了,既然北平人不用「和」字作連詞,那怎麼會冒出個「ㄏㄢˋ」的語音呢?為了瞭解這個問題,我們必須回到1940年代還原一下「案發經過」:


  1945年10月台灣光復之初,街頭招牌、民眾交談所用幾乎全是日文,據說當時30歲以下的台灣人,多半只會日語,對自己祖國的漢語都已感到陌生了。國民政府從日本手中收回台灣後,當務之急就是要讓台胞回復祖國的語文,要說國語、認漢字。於是1946年4月2日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正式成立,主任委員魏建功,副主任委員何容,常務委員有方師鐸、李劍南、齊鐵恨、孫培良、王玉川等人。


  1946年5月1日起,由「老北京」齊鐵恨先生每天清晨07:00,在電台擔任國語讀音示範,播講民眾國語讀本、國語會話、國民學校國語、常識、歷史等各種課本,供國人收聽,匡正語音。當時許多學校教師每天早上都準時收聽齊老師的教學,他們現聽、現學,然後馬上到學校現教。齊鐵恨老師當時可說是家喻戶曉,直到現在,許多上了年紀的台灣人對於齊老那娓娓動聽的「京片子」仍然印象深刻。

(以上二段摘自網路各論壇相關論述)


  既然齊老師是北平人,想必他也不習慣說「我和你」,但他每天要讀給大家聽的課文裡卻少不了像「我和你」這種將「和」作連接詞的白話文,所以他讀起來一定覺得彆扭。齊老為什麼不用「和」字的讀音ㄏㄜˊ呢?別忘了,當時台灣社會期待齊先生教大家最「地道」的北平口語發音,他如果讀成ㄏㄜˊ,一定就感覺像「書面語」,而不是「口語」。所以齊老師選擇用少數北平人偶爾在言談中會用到的「˙ㄏㄢ」或「˙ㄏㄞ」這樣的土音,就可以理解了。


  一些熟悉北京方言的前輩表示,北京地區確實有少數方音在口語中會將「和」字說成「˙ㄏㄢ」或「˙ㄏㄞ」,例如:

北平土話
哪兒和哪兒啊!→ 哪兒哪兒啊!

  據說這種方音是將「和」字讀成輕聲的,因為輕讀的關係,當年有些民眾用收音機聽齊老師的示範,聽不太明白,還寫信給電台要求齊老師再重新示範。因此齊先生可能應聽眾要求更「用力」地將「和」字讀成(或者至少聽來像是)「ㄏㄢˋ」了。


  歸結問題的根源,在於早年(甚至到現在仍有)許多人不明白「國語≠北平話」這件事,大家誤以為學國語就是要學北平人的口語。事實上,如董同龢教授所強調的,1932年教育部所頒布的《國音常用字彙》序文中明白指出:「(國音)係用其音系(指北平音系),而非字字悉從其土音。」所以,並不是所有北平的方音都該納入國音的。這個國音標準的依據,是兩岸學者在探討「國語」或「普通話」標準發音時,都一再引用、共同遵循的學理根據。


  不過,「我汗你」這種謬讀,原本在台灣社會的影響力並不像現在這樣鋪天蓋地、不可收拾。因為早年大眾傳播媒體的記者、主播素質都不錯,許多人都傾向於用「和」字的讀音ㄏㄜˊ來唸稿。理由很簡單:有相當中文造詣的人,應該會很直覺地偏好用「讀音」(而非「語音」)來發表講演、播音、唸稿,因為這樣比較正式、比較典雅,這是語文使用者自然習得的「語感」(intuition),不用人教的。像前面的例2「八千里路雲和月」,如果您覺得讀成「雲汗月」很不對勁,就證明您也有這樣的語感。【註】


  「和」字讀成ㄏㄢˋ的謬誤發音,真正開始在台灣媒體發揮巨大的影響力,甚至主宰整個大傳市場,應該是從1990年前後開始的。當時台灣媒體頻道開放,有線電視台急速增加,媒體用人開始飢不擇食,於是越來越多資質平庸的媒體從業人員掌握著麥克風,向大眾散布各式各樣謬誤的咬字發音。同一時期,也正值台灣「本土」意識日益高漲,媒體從業人員開始逐漸揚棄以往「端莊、嚴謹」的播音、主持方式,轉而擁抱「俚俗、隨興」的取向,因此取用「語音」的機率就有增高之勢了。


  另一方面,配音市場更是造成此一謬讀大肆傳播的重要關鍵。電視頻道大增,也意味著外語動畫、戲劇等節目大增,港劇、港片、韓劇、日劇、動畫在配成國語發音時,許多配音人員在「領班」(聲音導演)的帶領下錄製大量外來節目的國語音軌。台灣配音圈的許多資深領班,都是《國語日報》的忠實信徒(更確切地說,或許是「無腦信徒」吧!盲目地將《國語日報》奉為聖經,天真地以為國語日報永遠不會錯;面對和自己「信仰」不同的見解時,不事查證,不願服膺學理和立基於智識的論證,終致謬讀以偏奪正,頹墮難挽。),因此碰到如「我和你」、「供給和需求」這樣的語句,都要求配音員一律唸成「我你」、「供給需求」。我就曾在配音時,因為用了「和」字的讀音ㄏㄜˊ而被要求「改正」為ㄏㄢˋ。時至今日,甚至許多國語文教師都因誤解而加入了 以昏使昭 的行列,要求學生將「和」字的連詞用法一律讀成「汗」,不許讀成「河」呢!


  雖然「我汗你」的謬讀為患已深,至今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;但教育和傳播的力量無限,如果我們拿出道德勇氣,堅持去做對的事情,相信世人終將認清真相,改正這個天大的謬誤!民國48年語言學大師趙元任在台大講學期間曾說,台北有個臨沂街,雖然「沂」字應該讀如「移」,但好多人誤讀作「祈」,所以跟三輪車夫講路名的的話,要講「臨祈街」才到得了。不過,講學結束回到美國的趙大師並沒有料到,後來到了民國57年,九年國民教育實施之後,台灣的教育進一步普及,國民知識水準不斷提高。時至今日,在台北用正確的讀音說「臨沂街」已不再有無法溝通的問題了。但願在不遠的未來,我們在台灣說「我和你」,將不必再忍受以昏使昭之徒要求「改正」為「我汗你」了。


Marvin  2012-02-23 初稿
2013-08-24 增補
2022-02-20 修訂


返回  Layman's Playground